王戎,竹林七贤之一,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,给人风雅的印象。他官至司徒,西晋时期三公之一,给人高贵的印象。前面故事曾经说过,王戎七岁时,看路边李树而不摘李子,给人机智的印象。
成年后的王戎,家里种有品质优良的李树,常常拿出去卖,他又怕别人得到他李树的良种,总是先在李子核上钻个洞。
王戎的侄子结婚,他送了一件单衣,后来又把单衣要了回来。
王戎是否是因为不富裕,节省而吝啬。况且我们还听过他的另一则故事,拒贿赂。
不过可惜,真不是。
司徒王戎地位显赫,又有富足的财产,房屋住宅、奴婢仆夫、肥沃的土地等等,洛阳少有人能与他相比。契约账簿,堆砌繁多,他常与夫人在烛光下摊开筹码算账。
王阳明说:道即事,事即道
经典小故事,蕴含大智慧
看完这则故事,是否感觉王戎人设坍塌?可事实是,王戎依旧风雅、高贵、机智,只是我们还知道,他私欲很重,贪婪、吝啬,合在一起,这才是更真实的王戎的写照。
很明显,不是完人,才是人;事实上,一无是处,也非人。当我们隐瞒了他少时不摘李子,拒贿赂等故事,只看今天故事中的王戎,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可笑可悲的葛朗台。但真实吗?
应该说,王戎从来没有变,且历史经典小故事给出了真实的王戎,问题在我们的认知是否正确,完整吗?合逻辑吗?
现实生活中也是同样,面对一个观点、一个信念、一个习惯,一件事,一个人,如果我们能多批判性地思考,批判自身,我获得的信息完整吗?我的认知合逻辑吗?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虚假错误认知的控制。
今天的故事讲到这里,加关注,每天都有新的精彩故事。
文/来源:存意